盘江铁桥

盘江铁桥,又名盘江桥、盘江铁索桥、铁索桥、铁桥,为交通建筑类4级旅游资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东20公里的北盘江河谷,由时任贵州安(南)普(安)监军副使的朱家民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建成。

盘江铁桥桥面铺木板两重,桥两旁有铁链为栏,又有交错的细链为护栏。两端建有鼓楼和半月城,东西两岸各有四座揭地神像、天王像,有铁牛、石猊为桥镇,江岸有一座五层楼阁高的菩萨像,还有元真观、三元宫、关圣庙、五龙庙、地藏殿、接引佛等寺庙道观菩萨像。

康熙,盘江铁桥已五圮五修。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准云贵总督西林觉罗·鄂尔泰《请开上游驿站疏》,将黔省通滇大道,由安顺府之安庄另开新路,自镇宁州属木奶果(今镇宁自治县)改道经郎岱毛口渡(今六枝特区)过北盘江。自此,走盘江铁桥人少,“三年小修,五年大修”的旧例改成六年一修。抗日战争爆发后,盘江铁桥因其处于滇黔公路“咽喉”和“滇黔锁钥”的重要位置,成为日寇不惜代价亦要破坏的重要军事目标。1940年至1941年,敌机63架次轰炸盘江铁桥,投弹228枚。桥毁损失1217.7万余元,民房及物资损失300余万元(均为法币)。1942年,在美国盟军的帮助下于原址上新建钢梁悬索桥。1950年,人民解放军驻守盘江铁桥,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而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美国军队维修后的原貌。2014年10月,盘江铁桥原址整体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盘江铁索吊桥在原址加高桥墩和桥身整体提升15米,原桥墩略高于水位线,桥身原位置作为新航道,用于来往航船通行。

2013年,国务院公布盘江铁桥和盘江古驿道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重要附属文物点。

历史沿革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时任贵州省安(南)普(安)监军副使(后迁任提刑按察使)朱家民驻兵安南卫,为便利云南省、贵州的交通,保证军秣粮草的运送,倡议在北盘江上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修建盘江铁桥,遂命游击将军李芳先以大铁链链接两岸,修造铁桥,历时三年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建成,是贵州省修建的第一座铁索桥。桥身由三十三根铁链组合而成,两端扎于坚石之中,桥面用24根铁链并列,上铺木方,左右两侧各有6根铁链作扶手,东、西两岸建有碟楼,可以启闭。自此,来往行人,通过此桥过江如履平地。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抗清斗争中,明晋王李定国黔西市战事不利,惧失云南省,焚毁盘江铁桥以阻清军。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乱中,清军大败吴三桂军于永宁(今关岭),吴军焚盘江铁桥,遁往云南。康熙,盘江铁桥五圮五修。其中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最为浩繁。此后,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形成旧例。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准云贵总督西林觉罗·鄂尔泰《请开上游驿站疏》,将黔省通滇大道,由安顺府之安庄另开新路,自镇宁州属木奶果(今镇宁自治县)改道经郎岱毛口渡(今六枝特区)过北盘江。自此,走盘江铁桥人少,“三年小修,五年大修”的旧例改成六年一修。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黔滇公路通车,军政部委员长行营公路处在原铁索桥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以过空驶汽车维持通行。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国民政府派驻中央炮校炮兵排驻防半坡塘,配有高炮一门,守卫盘江铁桥。同年5月,建成的黔滇线271处的盘江钢索吊桥,因工程设计及材料存在问题,新桥施工支架搭建于旧桥上,通车后不堪重载,塔架变形,因超重铁索断裂坠于江中。同年10月成立盘江铁桥工程处,改用起重机牵引钢索于塔架上,将该桥建设为1孔48米的钢索悬索桥,于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建成通车。同年12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炮兵第41团4营14连接防驻半坡塘,连长苏刚率官兵169名(两个炮排、一个弹药连),配德国造20毫米口径莱茵高炮4门,重机枪2挺,镇守盘江铁桥。抗日战争爆发后,盘江铁桥因其处于滇黔公路“咽喉”和“滇黔锁钥”的重要位置,成为日寇不惜代价亦要破坏的重要军事目标。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为破坏抗战生命线,日机频繁轰炸盘江铁桥。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月14日,日军飞机18架,经广西百色,凌云县窜到盘江铁桥上空,投弹7次,爆炸弹165枚,燃烧弹2枚。由于盘江铁桥建在峻岭峭壁之间,壑深谷狭,又有防空部队高射炮的射击,敌机不敢过多降低飞行高度,加之半山间时有雾气迷翕,视线不清,该桥幸存。仅炸毁房屋1栋,财产损失2千法币。1941年(民国30年)夏,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为打通本土经中国至南洋陆路通道,加紧轰炸盘江铁桥。同年6月1日,敌轰炸机9架,投弹27枚,炸毁民房9间,死伤各1人,伤马1匹;次日,敌机9架,投弹9枚,桥头震动,桥基墙震裂;3日,敌机9架,投弹8枚;8日9时14分,敌机9架进入盘江铁桥上空编队,在距地面2千公尺高空,以纵队密集队形水平飞行,尔后从桥上游6公里处大盘江进入河谷超低空向盘江铁桥俯冲轰炸,守桥部队高机连无法射击,敌机连续投掷300至500磅高爆弹9枚,桥身及桥基中弹全毁。6月14日和27日,敌侦察机两次飞入盘江上空侦察,时盘江渡口(今新桥处)正以船渡运人、车、抢修便桥。6月30日9时45分,敌机5架向渡口和便桥处投弹8枚。7月25日,架通的便桥毁于洪水,水退后再次架便桥,保障了滇黔缅公路运输畅通。不到两年时间,敌机63架次轰炸盘江铁桥,投弹228枚。桥毁损失1217.7万余元,民房及物资损失300余万元(均为法币)。侵华日军先后派飞机近70架次将钢架桥炸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贵州省防空司令部派郑向忱连长率炮兵第五连接防守卫盘江铁桥。同年4月9日,中国军民和援华美军工程兵在原址上修复完工的钢索悬索桥通车。为了预防钢索吊桥再次受毁,又于下游750米处建立一座为1孔48米的钢铁索吊桥,即备用桥。该桥于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7月完工。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1月,溃败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下令将两座盘江铁桥炸毁,但仓惶之中仅炸毁下游的备用桥。1950年,人民解放军驻守盘江铁桥,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而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美国军队维修后的原貌。1971-1973年,在钢梁悬索桥上游1.5千米处,由省桥梁工程大队架设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全长124米,高26米。

方位

盘江铁桥位于滇黔要道的咽喉,世称“滇黔锁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光照镇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镇大坪村西3千米的北盘江上。

建筑特征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铁桥志书》记载,盘江铁桥仅建造用铁至少162000斤。桥面铺木板两重,桥两旁有铁链为栏,又有交错的细链为护栏。两端建有鼓楼和半月城,东西两岸各有四座揭地神像、天王像,有铁牛、石猊为桥镇。江岸有一座五层楼阁高菩萨像,还有元真观、三元宫、关圣庙、五龙庙、地藏殿、接引佛等寺庙道观菩萨像。其余如题桥勒石、对联匾额、崖刻石坊等不可胜数。

开发与保护

2013年,国务院公布盘江铁桥和盘江古驿道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重要附属文物点之一。2014年10月,盘江铁桥原址整体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盘江铁索吊桥在原址加高桥墩和桥身整体提升15米,原桥墩略高于水位线,桥身原位置作为新航道,用于来往航船通行。同年11月,位于盘江铁索吊桥下游的马马崖电站正式下闸蓄水。

相关文化

文人名士

盘江铁桥建成后,不仅是很长一段时期黔地通滇的必经关梁,也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名胜,时人称之为“铁桥跨汉”,引来无数文人名士“打卡”赞誉。《铁桥志书》记载的不同署名的题桥勒石、诗文、对联匾额统计,多达200余人,其中不乏朱燮元傅宗龙张镜心张鹤鸣钱士晋、龙文光等达官要员,也有张瑞图董其昌王铎等著名书画家。时人盛赞朱家民建盘江铁桥有“补天”之功,并为其建祠立像。清代成书的《明史》《黔书》《黔南识略》,(康熙)《贵州通志》、(咸丰)《兴义府志》、(咸丰)《安顺府志》等贵州地域古今各类志书都有盘江铁桥的相关记载,后人歌咏称赞之诗词文赋更是难以统计。

影视作品

习俗

盘江铁桥是世居在北盘江两岸各族人民的纪念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身着新装,云集盘江铁桥畔,称为“赴盘江铁桥"。农历七月十五,沿江一带的布依族青年男女相邀结伴,纷纷踏至盘江铁桥“浪秋”(即金秋季节玩盘江铁桥之意)。相传,人们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到盘江铁桥集会,朝拜建桥者及其丰功伟绩。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各自寻觅心上人的良机。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2025年9月,贵州省交通推出“贵州交通线上的抗战印记”系列内容,重返历史现场,追寻路、桥、车、站背后的动人故事。其中包括盘江铁桥。

文化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澎湃新闻.2024-02-23

盘江桥(铁索桥)之前世今生.晴隆县人民政府.2025-09-02

穿过历史的“抗战钢架桥”(图/文).晴隆县人民政府.2025-09-02

贵州 历经7次重建的盘江铁索桥.新浪网.2024-02-23

龙说夜郎丨游记、插画、石刻、志书,多重印证下的盘江铁索桥.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5-09-02

抗战胜利80周年 | 铭刻在贵州交通线上的抗战印记.今日头条.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