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抗日纵队,又名华南抗日游击队、华南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等7个纵队为主体的敌后抗日武装体系的总称,也是华南敌后战场唯一成建制坚持抗战至胜利的武装力量,其作战范围覆盖广东(含海南岛)、广西东部、福建南部、香港等日军控制的华南沿海地区。华南抗日纵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南敌后战场,抗击和牵制入侵华南的日伪军,作战3900余次,歼灭日伪军1.9万余人,创建了拥有6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抗日游击队发展到2.8万人。
华南抗日纵队规模小、力量分散,且长期孤悬敌后、身份“未公开”,但凭借强大的自主生存和独立作战能力,以小击大、以弱抗强,顽强守卫着华南战略要地,成为遏制日本资源输送及战略机动的重要力量。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电文称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为“广东省人民解放的旗帜”。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组建背景
华南拥有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南宁市等中心城市,控制广九铁路、粤汉铁路、滇缅公路等国际战略物资输入的关键交通动脉,占据沿海要冲及陆地边陲等战略要地,并且蕴藏丰富物产资源,是日军实施“南进”战略,进而“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跳板。
发展历程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广东省(含今海南省)领导创建了7支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是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潮汕韩江纵队、梅埔韩江纵队,总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又名华南抗日游击队。
在党的领导下,华南各地人民抗日武装逐步由分散作战、争取立足转为配合作战、向外发展。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广东干部会议在罗浮山召开,成立中共广东区委。至此,广东共产党员人数增至2.7万;东纵、琼纵、珠纵等部总人数近3万。
主要构成
东江纵队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坪山区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共3000余人。东江纵队成立后,积极开展杀敌立功竞赛和拥政爱民及扩军运动,并向日伪军连续出击。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营救出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邹韬奋等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还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救护美国军队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
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海南岛各族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共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部队发展到5个支队7700余人,根据地人口达100万以上,土地占全岛的一半。琼崖纵队在海南岛创下了“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沦陷。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精神,一大批干部和党员走向前线,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各种形式建立抗日武装。1944年11月,党中央批准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珠江纵队正式成立,其下辖第一、第二支队和独立第三大队。其中,独立第三大队活动于南海、三水区两县边境地区。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强有力的指挥下,珠江纵队同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坚决保卫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战术上,珠江纵队将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
截至1945年8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珠江纵队对敌作战数百次,歼敌3300余人。珠江纵队的许多干部、战士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宅梧成立,属于华南抗日纵队之一。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驻扎恩平朗底。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4年11月,广东省临委委派李筱峰到南路协助南路特委发展敌后抗日武装,条件成熟时成立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1945年初,高雷各地党组织纷纷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同年1月19日,为了加强对各地武装队伍的领导,中共南路特委在吴川泮北遗风小学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周楠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筱峰任参谋长,温焯华任政治部主任。
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日、伪、顽军作战100多次,开辟根据地2000多平方公里20万人口,为南路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为解放战争奠定基础。
潮汕韩江纵队
1945年3月13日,中共潮梅(县)特委在普宁市白暮洋村以游击小组为基础,成立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下辖第1、第2中队,共200余人,以大南山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同年6月,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林美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谢育才任军事顾问。纵队下辖第1、第2支队和独立大队,约700人。8月,独立大队扩编为第3支队,韩江纵队发展到1200人。
梅埔韩江纵队
1945年2月,梅埔韩江纵队在福建平和县长乐大科山寮宣布成立,李碧山担任纵队负责人。纵队约200人,被誉为“杀不绝,歼不灭”的硬骨头中国工农红军。
主要特点
基本特征
华南抗日纵队规模小、力量分散,且长期孤悬敌后、身份“未公开”,但凭借强大的自主生存和独立作战能力,以小击大、以弱抗强,顽强守卫着华南战略要地,成为遏制日本资源输送及战略机动的重要力量。
时空发展
华南抗日纵队的建立与发展,上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余脉,下接解放战争风潮,斗争足迹散布在东江、珠三角、韩江、南路及海南岛等华南70余县,形成以东江流域为轴心,沿水路与铁路向珠江三角洲辐射,跨海联动海南岛的“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游击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星火燎原”之势开展独立武装斗争的战略精髓。
作战方式
华南抗日纵队结合本地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地缘环境,探索出一系列独特而灵活的游击战术。
斗争性质
为增强独立作战能力,华南抗日纵队普遍采取党政军一体化的根据地建设模式,特别是结合当地宗族影响力较大的特点,深度嵌入到乡村文化网络当中进行战争动员和部署,比如借助宗族权威进行革命宣传,以宗祠、聂氏宗祠等公共空间作为重要会议、军事训练的活动场所等,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乡土性特质。
主要贡献
华南抗日纵队在自身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仍然积极践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战略牵制日军南进、共享关键情报、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方式,成为国际反法西斯主义战线的重要一员。一是战略配合太平洋战争;二是建立情报支持网络;三是开展人道主义国际救援。
华南抗日纵队在远离中共中央,长期处于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南敌后战场,抗击和牵制入侵华南的日伪军,作战3900余次,歼灭日伪军1.9万余人,创建了拥有6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抗日游击队发展到2.8万人。华南抗日纵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分别所在的华北、华中地区、东北战场,并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4大敌后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日战争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获得荣誉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电文称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为“广东省人民解放的旗帜”。
1945年4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德作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关评价
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和华南抗日纵队,积极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以心怀天下的气度与盟军合作,使得华南敌后战场更为直接地策应和支持了美国等盟军对日作战,彰显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主义精神。(陈雷刚 评)
后世纪念
地方专题活动
华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等抗日武装(统称“华南抗日游击队”),成为坚持华南抗战的中坚力量。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广东省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学术研讨,推出系列专题展览和优秀文艺作品展演,举办系列群众性活动,团结动员亿万南粤儿女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纪念馆
2003年12月,广东省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正式开馆,截至2025年7月,该馆接待参观者近1500万人次,是华南地区的红色教育新阵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大会,其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作为徒步方队接受检阅。
华南抗日游击队:敌后尖刀威名扬.人民网.2024-01-22
历史永远的丰碑——华南抗日纵队.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2
孤悬敌后的战略支点: 华南抗日纵队的“中流砥柱”地位何以能够确立?.搜狐网.2025-09-01
80余载歌声犹未歇,华南抗日纵队与人民共筑敌后长城 | 烽火南粤铸丰碑③.搜狐网.2025-09-01
孤悬敌后的华南抗日劲旅,有这些动人故事.孤悬敌后的华南抗日劲旅,有这些动人故事.2025-09-01
共产党人与华南敌后抗战.今日头条.2025-09-01
历史永远的丰碑——华南抗日纵队.今日头条.2025-09-01
抗战阅兵中的十个英模方队都是什么来头? .新华网.2025-09-01
陈雷刚:中国共产党对华南抗战的伟大贡献.陈雷刚:中国共产党对华南抗战的伟大贡献.2025-09-01
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搜狐网.2025-09-01
(抗战胜利80周年)广东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接待参观者近1500万人次 .中国新闻网.2025-09-01
【东莞影像志】大王岭村:百年客家村落的红色记忆.东莞阳光网.2025-09-01
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上榜国家级展览推介名单 .南方plus.2025-09-01
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滨海军区”抗日旗帜.搜狐网.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