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鱼

琴鱼(拉丁学名:Rhinogobius),又称“药渣鱼”“琴高鱼”,属鰕虎科吻虾虎鱼属,为安徽省皖南山区名特水产品之一,是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琴鱼鱼体细长短小(约3~5厘米),前部略呈圆柱状,后部略侧扁,口出龙须,嘴宽,形似龙首蛇尾,重唇四鳃,鳍下尾曲。

琴鱼主要生活在安徽省泾县琴溪镇琴溪村、新元村、乐琴村、马鞍村沿琴溪河、汀溪河、漕溪河地段。琴鱼喜栖沙砾底质、含氧丰富的浅水。琴鱼幼鱼主要以萼花臂尾轮虫、小型甲壳亚门藻类等为食。成鱼性极贪婪凶残,经常采用袭击的方式吞食底栖性的小鱼, 并有同类蚕食现象。琴鱼繁殖季节为4月初至6月中旬,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每次产卵200粒左右。

琴鱼肉质鲜美,远在唐、宋时已是名贵珍奇贡品。当地有诸如琴鱼蒸蛋香佩兰(茶叶)琴鱼、琴鱼茶等特色产品。然而随着电捕鱼、水源污染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琴鱼日渐稀少。为了保护琴鱼,琴溪镇实施了流域保护措施。此外,每年从3月中旬开始,琴溪河实行了为期半年的严格禁渔制度,划定保护流域界线专人值守,并设立“中国琴鱼原产地保护碑”。

形态特征

琴鱼鱼体细长短小,一般长约3~5厘米,前部略呈圆柱状,后部略侧扁,口出龙须,嘴宽,形似龙首蛇尾,重唇四鳃,搓头秃尾,鳍下尾曲;头钝,眼侧上位,两眼间距小于眼径1/2;头部及鳃盖裸露无 鳞,项部被圆鳞,体披栉鳞,腹部圆鳞,纵列鳞 26~29枚;吻钝,口阔大斜裂,向后延伸至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均有2~3行排列不规则的细齿,下颌有犬齿2枚。背鳍2个,分离,前背鳍有鳍条6根, 后背鳍有鳍条8~10根。胸鳍呈扇形,在鳃裂后两侧。左右腹鳍胸位,并愈合成吸盘状。胸鳍基上部各 有一大黑斑,体背有4~6条双行黑色斑纹横跨背部,上宽下窄,至体侧分散为8条黑色斑。

分布栖息

琴鱼喜栖沙砾底质、含氧丰富的浅水,主要生活在安徽省泾县琴溪镇琴溪村、新元村、乐琴村马鞍村沿琴溪河、汀溪河、漕溪河地段。琴溪镇是中国唯一的琴鱼生产地。

生活习性

体长1cm以下的琴鱼常以萼花臂尾轮虫、小型甲壳亚门藻类等为食;1~3cm规格的琴鱼以枝角目、挠足类、水生昆虫幼虫等为食;3cm以上的琴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鱼苗、 有机碎屑等为食。成鱼性极贪婪凶残,经常采用袭击的方式吞食底栖性的小鱼,或用胸鳍挖掘与翻搅水底泥沙,寻找底栖无脊椎动物吞食, 并有同类蚕食现象。

生长繁殖

生长过程

琴鱼在10~28℃水温内均能正常生长繁殖,最适水温为16~22℃,但6℃以下就潜深水越冬。

繁殖过程

琴鱼繁殖季节为4月初至6月中旬。雌鱼成熟系数在3月底、4月初急剧增大,4月上旬达最大值,之后急剧下降,7月底最低。雄鱼成熟系数低于雌鱼, 个体差异和年变化也较小,4月达最大值,5月、6月最低,7月后逐渐回升。琴鱼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4月中旬至6月为产卵盛期,每次产卵200粒左右,以后陆续产卵,直到8月仍有少量产卵现象。琴鱼产卵于石缝、洞穴、背角无齿蚌甚至瓦砾之中,卵具粘性呈淡黄色,常粘附在贝壳、岩缝或隐蔽物上发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随着电捕鱼、水源污染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琴鱼日渐稀少。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琴鱼,琴溪镇实施了流域保护措施。2012年,琴溪镇“抓大放小竹篓生态古法捕鱼”及制作技艺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后,又紧接着申报了安徽省省级非遗。

此外,每年从3月中旬开始,琴溪河实行了为期半年的严苛禁渔制度,划定保护流域界线专人值守,并立设“中国琴鱼原产地保护碑”。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琴鱼产品开发主要应用于烹饪与饮茶,以琴鱼为主料的“琴鱼鸡丝”“泾县琴鱼”都先后编入了《中国名菜谱·安徽风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收益。

食用价值

琴鱼肉质鲜美,远在唐、宋时已是名贵珍奇贡品。当地有诸如琴鱼蒸蛋香佩兰(茶叶)琴鱼、琴鱼茶等特色产品。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

相传,汉代处土赵高痛根战乱,欲隐世修道、济世救民。他云游途中,偶遇得道隐士陈长指点,称泾县城东北那座狮子山是他修道成仙的宝地。赵高欣然来到琴溪镇狮子山溶洞,潜心修炼金丹道法,并为琴溪附近的老百姓把脉问诊。久而久之,赵高声望越来越高,被乡亲们尊称为“琴高公”。狮子山也改为“琴高山”。最终赵高功德圆满,炼成仙丹,得道成仙,骑上深潭中跃出的鲤鱼,“控鲤升天了。琴高公炼丹时,每天将丹渣倒入溪流中,也羽化为“长不盈寸、龙鳍果腹”的小鱼。这些小鱼在午夜子时出来游动时,发出美妙的琴声。后人就把琴高山下炼丹的石台称为“琴鱼台”,把琴高山下的溪流称为“琴溪”,把淙淙溪流中“龙头、风尾、果腹、金身”的小鱼称为“琴鱼”。琴鱼从石缝里钻出来,成群结队地在琴高山一带水域游动,并发出余音绕梁的悦耳琴声,因此“琴鱼”又被称为“会说话的鱼”。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琴鱼捕捞制作技艺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味和文化特色,源远流长,世代传承,是泾县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1月,琴鱼干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词

琴鱼神奇的传说和琴高山独特的风姿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并留下了千古佳话。

李白在《九日登响山》中云:“赤鲤涌琴高,白龟导河伯。灵仙如仿佛莫酬遥相知。”又在《酬崔十五见招》中云:“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手迹尺素中,如天落云锦。”

北宋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云:“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少妇自捞擁,远人无弃捐。凭书不道薄,卖取青铜钱。”又在《琴鱼》中云:“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鱼来按觞。吾物吾乡不须念,大官常僎有肥羊。”

北宋欧阳修赋《琴高鱼》诗一首,曰:“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鱗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

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中也有“一掬琴高鱼,聊用荐夜茶。”

南宋时,泾县县令林淳曾写下《琴鱼诗上魏王》,“琴高先生仙之徒,飞控赤鲤升天。赤鲤一去不复返,药渣散作琴高鱼。此说荒唐本无证,父老相传奚取信。”

清代袁枚在《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中云:“琴溪山,若待人,终朝鹅立向水滨。琴溪水,清可弄,雾出中桥十一洞。洞中丹书不可识,乱引寒烟摇石壁,溪草溪花秋复春,仙人一击无消息。我笑琴高子,毕竟非仙才。但骑鲤鱼去,不骑鲤鱼来。”

清代赵青藜作《琴高曲》云:“泾川城北琴溪峰,下有一洞开玲,道是琴高修炼处,丹成御鲤培天风。”

吻虾虎鱼属.sp2000.2025-10-22

..2025-10-18

杯中非遗|神秘的琴鱼茶,到底是鱼还是茶?.新浪网.202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