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陈萍,女,出生于1968年,山东东营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7至2008年,陈萍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任Post-硕士 Fellow、Research Fellow等职位。2008年,她率团队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组长。次年,陈萍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人层次。2010年,她担任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部长,同年当选第二届“大连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英才标兵”。2011年,她获得“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2月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陈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23年8月,陈萍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5年8月20日,她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荐入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9月,陈萍团队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陈萍致力于氢化物化学这一学科领域,深入研究氢化物的设计合成、物性及功能,探索其在能源存储及化学转化中的作用。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容量储氢材料、多相催化和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她在Nature、Nat.Mater.、Nat.能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撰写专著一部,申请发明专利110余项,授权30余项。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陈萍出生于1968年,山东东营人。1987年9月,她进入厦门大学学习,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于1997年7月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7年至2008年,陈萍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任Post-硕士 Fellow、Research Fellow、Senior Research Fellow、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2008年回国后,陈萍率团队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组长。次年,陈萍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人层次。2010年,她担任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部长,同年当选第二届“大连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英才标兵”。2011年,她获得“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2月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陈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2023年8月,陈萍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5年8月20日,她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荐入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主要成就

科研方向

陈萍致力于氢化物化学这一学科领域,深入研究氢化物的设计合成、物性及功能,探索其在能源存储及化学转化中的作用。研究方向:1.高容量储氢材料,建立了金属—氮—氢储氢材料体系,着重研发金属氨基化合物+氢化物复合材料和金属氨基三氟化硼等储氢材料;提出了正氢+负氢作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储氢材料设计和研发;研究材料的构效关系;通过组分调变改善材料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2.多相催化将储氢材料,应用于多相催化,设计合成新型催化剂材料。着重于氨的催化合成与分解及加氢/脱氢反应。利用现场反应和理论计算研究反应机制,形成催化剂设计理念。3.新型无机化合物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制备新型无机三元和多元金属氨基化合物、亚氨基化合物,氨基硼烷等;通过XRD,EXAFS,IR,Raman,NMR和DFT计算等进行表征。

科研进展

2002年,陈萍提出“H+与H−结合驱动放氢”设计思想,首次实现氢化物(H−)与氨基化物(H+)低温吸放氢可逆反应,为化学储氢研究带来变革。

2008年,陈萍提出将碱金属氢化物与氨基硼烷反应,形成离子型碱金属氨基硼烷,实现了材料在低温下选择性释放10.8wt%的氢气

2017年,陈萍团队创建了高活性“LiH-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体系,改变了对活性中心作用机制的传统认知,为合成氨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课题打开局面。

2018年,陈萍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基于多年来对储氢材料及催化合成氨与氨分解反应的研究积累,构建了一种基于氢化物和亚氨基化合物的化学链合成氨新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2023年,陈萍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了一种亚氨基锂(Li2NH)介导的电驱动化学链合成氨(ECLAS)新过程,为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绿色合成氨”过程提供了研究思路。

2024年,陈萍团队在氢化物化学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氢化锂(LiH)光致脱氢变色现象与固氮之间的关联,并由此构筑了LiH介导的光催化合成氨过程。相关工作以“Light-driven ammonia synthesis under mild conditions using 氢化物”为题,于同年1月发表在《自然-化学》上。

2025年9月,陈萍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科研成就

陈萍申请发明专利110余项,授权30余项。此外,她还主持国际会议1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邀请报告80余次。

期刊著作

陈萍在Nature(2篇)、Nat. Mater.、Nat. 能量、Nat. Chem.、Nat. Catal.(2篇)、Nat. Rev. Mater.、Nat. Rev. Methods Primer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此外,她撰写了一部专著。

1. Ping Chen*, Zhitao Xiong, Jizhong Luo, Jianyi Lin and Kuang Lee Tan, Interaction of with metal nitrides and imides, Nature, 2002, 420(6913): 302–304

2. Zhitao Xiong, Guotao Wu, Jianjiang Hu, Ping Chen*, Ternary Imides for Hydrogen Storage

Advanced Materials, 16:1522-1524, 2004

3. Zhitao Xiong, Chaw Keong Yong, Guotao Wu, Ping Chen*, Wendy Shaw, Abhi Karkamkar, Thomas Autrey, Jones Martin Owen, Simon R. Johnson, Peter P. Edwards, Willlam I. F. David, High-capacity storage in lithium and amidoboranes, Nature Materials, 2008, 7(2): 138–141

4. Jianping Guo, Peikun Wang, Guotao Wu, Anan Wu, Daqiang Hu, Zhitao Xiong, Junhu Wang, Pei Yu, Fei Chang, Zheng Chen, Ping Chen*, imide synergy with 3d transition-metal nitrides leading to unprecedented 催化 activities for ammonia decomposition,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54(10): 2950–2954

5. Teng He, Pradip Pachfule, Hui Wu, Qiang Xu, Ping Chen*, carriers,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2016, 1(12): 16059

6. Peikun Wang, Fei Chang, Wenbo Gao, Jianping Guo*, Guotao Wu, Teng He, Ping Chen*, Breaking scaling relations to achieve low–温度 ammonia synthesis through LiH-mediated transfer and hydrogenation, Nature 化学, 2017, 9(1): 64–70

7. Fei Chang, Yeqin Guan, Xinghua Chang, Jianping Guo*, Peikun Wang, Wenbo Gao, Guotao Wu, Jie Zheng, Xingguo Li, Ping Chen*, 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hydrides-driven N2 ac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ver Mn nitride catalys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140(44): 14799–14806

8. Wenbo Gao, Jianping Guo*, Peikun Wang, Qianru Wang, Fei Chang, Qijun Pei, Weijin Zhang, Lin Liu, Ping Chen*, Production of ammonia via a chemical looping process based on metal imides as carriers, Nature 能量, 2018, 3(12): 1067–1075

9. Yang Yu, Teng He*, Anan Wu*, Qijun Pei, Abhijeet Karkamkar, Tom Autrey, Ping Chen*, Reversible uptake/release over a phenoxide-cyclohexanolate pair,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58(10): 3102–3107

10. Haldrian Iriawan, Suzanne Z. Andersen, Xilun Zhang, Benjamin M. Comer, Jesús Barrio, Ping Chen*, Andrew J. Medford*, Ifan E. L. Stephens*, Ib Chorkendorff*, Yang Shao-Horn*, Methods for activation by reduction and oxidation, 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2021, 1: 56

11. Qianru Wang, Jaysree pan, Jianping Guo, Heine Anton Hansen, Hua Xie, Ling Jiang, Lei Hua, Haiyang Li, Yeqin Guan, Peikun Wang, Wenbo Gao, Lin Liu, Hujun Cao, Zhitao Xiong, Tejs Vegge*, Ping Chen*, Ternary ruthenium complex hydrides for ammonia synthesis via the associative mechanism, Nature Catalysis, 2021, 4(11): 959–967

12. Qing Guo, Ruting Chen, Jianping Guo*, Chao Qin, Zhitao Xiong, Hanxue Yan, Wenbo Gao, Qijun Pei, Anan Wu*, Ping Chen*, Enabling semihydrogenation of alkynes to 烯烃 by using a complex hydrid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143(49): 20891–20897

13. Xianghui Shi, Qianru Wang, Chao Qin, Li-Jun Wu, Yuanjin Chen, Gao-Xiang Wang, Yongli Cai, Wenbo Gao, Teng He, Junnian Wei*, Jianping Guo*, Ping Chen*, Zhenfeng Xi*, Synthesis of pyrimidines from dinitrogen and carbo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2, 9(12): nwac168

14. Yongli Cai, Wei Liu, Yang Yu, Ligao Liu, Qijun Pei, Han Wu, Teng He, Jianping Guo*, Anan Wu*, Ping Chen*, Transition metal-free hydrogenolysis of anilines to arenes mediated by hydrid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2, 144(38: 17441–17448

15. Weijin Zhang, Jirong Cui, Shangshang Wang, Hujun Cao*, Anan Wu, Yuanhua Xia, Qike Jiang, Jianping Guo, Teng He, Ping Chen*, Deforming lanthanum trihydride for superionic conduction, Nature, 2023, 616(7955): 72–76

指导学生

截至2025年,陈萍已指导2位学生获得硕士研究生,22位学生获得博士研究生。

社会任职

陈萍担任MRS和GRC等国际大会主席,IEA- TCP执委会委员及多个国际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个人生活

陈萍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向往,陈萍表示,上小学的时候,她把电线插水里,水里就冒出氢气氧气来,虽然很危险,但她当时觉得特别有趣。这是陈萍和化学的第一次接触,也让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学科。对于陈萍挚爱的科研事业,家人给了她很多的支持和理解,这对她来说非常重要。从事商务工作的丈夫虽然不能与她讨论专业问题,但往往能从其他角度给她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启发。除了工作,陈萍还喜欢旅游,去过缅甸、尼泊尔等地。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力支持下,陈萍研究员对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将一如继往,带领研究团队在储氢方面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需求不断探索。提升在储氢领域的研究水平,并为氢能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巾帼秀辽宁省 评)

海归博士后陈萍:氢能转化利用的求索者.中国新闻网.2025-09-19

陈萍 研究员;杰青.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5-09-19

陈萍 女 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09-19

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5-09-19

关于公布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5-09-19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人民日报-今日头条.2025-09-19

中国科学家研发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实现“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跨越.上观新闻-今日头条.2025-09-19

Interaction of hydrogen with metal nitrides and imides.nature.2025-09-19

High-capacity hydrogen storage in lithium and sodium amidoboranes.nature.2025-09-19

Breaking scaling relations to achieve low-temperature ammonia synthesis through LiH-mediated nitrogen transfer and hydrogenation.nature.2025-09-19

我组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院.2025-09-19

我所发展亚氨基锂介导的电驱动化学链合成氨新技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5-09-19

我所实现氢化锂介导光化学合成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5-09-19

陈萍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5-09-19

省三八红旗手标兵——陈萍.巾帼秀辽宁-微信公众号.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