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女,又称刘娘娘、刘美人、刘夫人,山西太原人,乐户刘良的女儿,原为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乐伎,后为朱厚照宠妃。
据《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第四次出巡,入住太原晋王府,见刘良女才貌双全,将其带回京城,宠爱有加。李炎特封刘良女为美人,并安排她居住在腾禧殿。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有意携刘良女一同南巡,但适逢刘良女生病,故两人约定以玉簪花为信物,待病愈后遣人前来迎接。后武宗行经卢沟桥时不慎将玉簪遗落。抵达临清市后其遣信使接刘良女,但刘良女因无信物拒绝,武宗因此亲自回京。刘良女在武宗心中地位特殊,每当武宗发怒,只需她出面劝慰,便能令其怒气消散。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刘良女死后葬于昌平。刘良女和朱厚照的故事后在清代被艺人们改编为京剧《游龙戏凤》,刘良女则从乐户倡女被演绎为民间女子李凤姐。
人物经历
关于李炎与刘良女相识的经过,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据《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第四次出巡时入住太原晋王府,见到才貌双全的刘良女,遂将其带回京城并宠爱有加。该书同时记载,刘良女本是太原市晋王府乐工杨腾之妻,武宗游幸山西省期间,曾派人至太原索要女乐,刘良女因此被送至武宗面前,因其色艺俱佳获武宗喜爱,后随武宗自榆林市被带回豹房。
《稗说》则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爱情故事。刘良女是大同代王府上有名的歌姬,武宗曾假扮低级军官出人于王府的教坊司,因而得以认识刘姓。当时武宗在这样的风月场所中并不太引人注意,别人还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军官而已,但是刘氏慧眼识珠,认定他不是个平常人,就对他另眼相看。武宗记住了这个刘氏,后来派人将其接到北京。这就成了后来著名戏曲《游龙戏风》的故事框架,只不过刘氏变成了李风姐。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有意携刘良女一同南巡,但适逢刘良女生病,故两人约定以玉簪花为信物,待病愈后遣人前来迎接。后李炎行经卢沟桥时不慎将玉簪遗落。抵达临清市后其遣信使接刘良女,但刘良女因无信物拒绝,武宗因此亲自回京。武宗下江南时,刘姓一直陪伴在身旁,多次一同出现在臣民面前。武宗在南京赏赐寺庙幡幢上都要写上自己和刘氏的名字,刘氏也成为武宗一生中最宠爱的女人。
史籍记载
《金鳌退食笔记》
宫词:腾禧宝殿墨云流,侍辇空闻谏豫游。密约金簪陪凤舸,绣名字遍扬州市。
简释:《金鳌退食笔记》载,「腾禧殿」复以黑琉璃瓦。朱厚照幸宣府,悦乐伎刘良女,载归。居腾禧殿,谷呼为「黑老婆殿」。又载,李炎每纵猎,辄以刘姬谏,而止。
《金鳌退食笔记》记载,“腾禧殿”用黑色琉璃瓦覆盖屋顶。明武宗临幸宣府时,喜欢上了乐伎刘良女,将她用车辆载回京城。刘良女居住在腾禧殿,这座殿宇民间俗称为“黑老婆殿”。书中还记载,明武宗每次出去打猎,往往会因为刘良女的劝谏而停止。
《彤史拾遗》
《彤史拾遗》载,上将南征,约以他舟迎美人,美人脱一簮为信。上过卢沟,驰马失簪,乃独乘舸至张家弯,亲迎美人,载而南。及上至扬州市,自上方寺至南京,所临寺观,锦绣、梵贝夹册,有为上所锡赉悉署上与夫人刘姓名字。
《彤史拾遗》记载,朱厚照准备南征时,和刘良女约定用其他船只迎接她。刘良女摘下一支发簪送给武宗作为信物,说看到发簪后才会动身。武宗经过卢沟桥时,骑马奔驰弄丢了发簪,后来独自乘坐大船日夜兼程赶路,辗转到张家湾亲自迎接刘良女,用船载着她一同南下。等到武宗抵达扬州后,从上方寺到南京,他所亲临的寺庙道观,那些有锦绣装饰的旌旗、佛教典籍,凡是他赏赐的物品,都会在上面同时题写自己和刘夫人(刘良女)的名字。
《胜朝彤史拾遗记》
刘美人亦称刘夫人。太原市民刘良之女,世称美人名良女,非是。晋王府乐户杨腾,名下妓也。正德十二年,上幸大同市,驻驿偏头关,遍索女乐于太原,美人偕众妓杂进。上遥见美人,悦其色,及聆讴,大喜,遂从榆林市还,再名之,载以归,命为美人,大见宠幸。初居豹房,后渐入西内,专寝,饮食起居必与偕,言事辄听。左右或触上怒,阴求之,辄一笑而解。江彬诸近幸虽甚贵倨,见必触首,以母事之,呼之曰刘娘娘。
后上将南征,阴移美人至北运河,约驾先发,而随以他舟迎美人。美人脱一簪赠上行,且以为信,曰:见簪而后赴。上藏簪衣间,过芦沟,驰马失簪,大索数日,不获去。及至临清州,上遣中使召美人,美人辞曰:不见簪,非信,不敢赴。上乃独乘舸,昼夜行,傍徨至张家湾,亲迎美人,载而南。原详曰:此千载韵事。且出自实录,而旧史以异词讳之,殊不必然。当上发临清时,仓卒,内外从官无知者。既而有数人追及之,亦廖甚。民船争榜,见上舟不能避,抵触𮗸诃。湖广参议林文缵冲上舟过,怒止之,入其舟,夺一妾行。及上至扬州市,每以数骑猎扬州城西,止宿上方寺。后遂无厌,屡出猎,驰突不测。美人谏乃止。时又称为夫人。自上方寺至南京,所临寺观,幡幢锦绣,梵贝来册,有为上所锡赉者,悉署上与夫人刘氏名字其上。正德十六年,世宗入嗣,用南京给事王纪言,以为至尊别号,媟嫚启侮,不可示天下后世。自今南北,凡大行皇帝御驾所临,驿置寺观,有书威武将军、镇国总督及夫人刘姓名者,悉令撤去。从之。
刘美人也被称作刘夫人,是太原市百姓刘良的女儿。世人说刘美人本名叫刘良女,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她原本是晋王府乐户杨腾名下的歌妓。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巡幸大同市,在偏头关停留,派人在太原四处搜寻歌女乐师。刘美人跟着其他歌妓一起前去应召,李炎远远看到她,就喜欢上她的容貌;等听到她唱歌后,更是非常高兴。后来武宗从榆林市返回时,再次召见刘美人,用车辆把她载回京城,封她为“美人”,她从此得到了武宗的极度宠爱。
刘美人起初住在豹房,后来渐渐移到西宫,独占武宗的寝宫。武宗的饮食起居,必定要和她在一起;她提出的事情,武宗总会听从。身边侍从有人偶尔触怒武宗,暗中向刘美人求助,她只要一笑,就能化解武宗的怒气。江彬等受武宗宠信的近臣,即便地位尊贵、态度傲慢,见到刘美人也一定会低头行礼,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她,还称呼她为“刘娘娘”。
后来武宗准备南征,暗中把刘美人转移到北运河,约定自己先出发,随后再用其他船只去迎接她。刘美人摘下一支发簪送给武宗,把它当作信物,说:“看到发簪我再动身。”武宗把发簪藏在衣服里,经过卢沟桥时,骑马奔驰弄丢了发簪,派人搜寻了好几天都没找到,只能先继续前行。等到达临清州,武宗派宫中使者去召刘美人,刘美人推辞说:“没见到发簪,就没有信物,我不敢过去。”武宗于是独自乘坐大船,日夜赶路,辗转到张家湾,亲自去迎接刘美人,然后用船载着她一起南下。
原文的详细注解提到:这是流传千年的风雅轶事,而且出自《明实录》,但过去的史书用不同说法回避这件事,实在没必要。
李炎从临清市出发时很仓促,朝廷内外的随行官员都没人知道。后来有几个人追上了他,随行人员也依然很少。民间的船只争相停泊,看到武宗的船也来不及避让,还发生了碰撞和呵斥的情况。湖广参议林文缵的船冲撞到武宗的船旁边,武宗发怒拦住他,登上他的船,还带走了他的一个妾室。
等武宗到达扬州市后,常常带着几个骑兵在扬州城西打猎,夜晚就住在上方寺。后来他越来越不知满足,多次外出打猎,骑马奔驰的路线变幻莫测,直到刘美人劝谏,他才停止。当时刘美人也被称作“刘夫人”。从上方寺到南京,武宗所亲临的寺庙道观,那些有锦绣装饰的旌旗、佛教典籍,凡是他赏赐的物品,都会在上面同时题写自己和刘夫人的名字。
正德十六年,明世宗继承皇位,采纳了南京给事中王纪的建议,认为先帝(武宗)的别号以及和刘夫人相关的题字,轻慢不庄重,容易引发冒犯,不能留给天下人和后代看。于是下令,从现在起,无论南方北方,凡是先帝御驾亲临过的驿站、寺庙道观,有题写“威武将军”“镇国总督”以及“刘夫人”名字的,全都要撤掉。朝廷听从了这个建议。
《皇明纪略》
李炎尝狎边妓刘姓,时称为刘娘娘。刘恃宠略不以上为意,苟有所忤,辄称病不起。上为之失措,然多所规辅。如苏杭之行决矣,而刘以百计止之,上幸镇江,刘辄先过江,遣人促驾刻期以返。于是众不以为怨,竟免于祸。
朱厚照曾经亲近过边疆的乐妓刘氏,当时人们都称她为刘娘娘。刘氏凭借着武宗的宠爱,完全不把武宗放在眼里。如果有什么事让她不顺心,她就称病卧床不起。武宗为此常常慌了手脚,但刘氏也常对武宗的行为多加规劝辅助。比如李炎决定要去苏杭巡游,刘姓就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了他。后来武宗巡幸镇江,刘氏提前过了江,还派人催促武宗,限定日期让他返回。因此,大臣和百姓们不仅不怨恨刘氏,反而因为她的这些举动,避免了一场因皇帝巡游可能带来的灾祸。
《明武宗实录》
上驻跸太原市初上在偏头关索女乐于太原有刘良女者晋府乐工杨腾妻也以讴进遂当上意及自榆林市还复召载以归自是大见宠幸饮食起居必与偕左右或触上怒阴求之一笑而解江彬诸近幸皆母呼之日刘娘云
朱厚照最初在太原停留时,此前他在偏头关曾下令到太原寻找歌女。当时有个叫刘良女的女子,是晋王府乐师杨腾的妻子,她凭借唱歌的才艺被引荐给武宗,很快就合了武宗的心意。
等到武宗从榆林返回时,又再次召见刘良女,用车辆把她载回京城。从这以后,刘良女得到了武宗极大的宠爱,武宗的饮食起居都一定要和她在一起。身边侍从有人偶然触怒了武宗,私下向刘良女求助,她只要一笑,就能让武宗的怒气消解。江彬等受到武宗宠信的近臣,都像对待母亲一样称呼刘良女为“刘娘”。
《昌平州志》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刘娘娘是山西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被朱厚照召幸,死后葬于昌平。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刘妃坟,在州治东十八里,事武宗者。”
后世纪念
真顺村,清代又名刘娘坟、坟上村、贞顺村。西距昌平区城区10公里,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燕山的山前丘陵地带上,地势北高南低,村址海拔65米,村西有八家沟和小峪沟两条季节河。村民主要姓氏有张、郑、沈、李、王等,多数为汉族。刘娘坟就坐落于真顺村西北的“北大岭”山脚下,耆老相传墓主是明武宗的刘娘娘,这个传说被记入了清代昌平地方志中。
光绪《昌平州志·冢墓记第十二》记载:“明刘娘娘墓,在州东北十八里。刘嗣绾著《尚絅堂诗集》,刘姬行序。昌平城东北十八里有刘娘娘墓,朱厚照所纳晋府乐工杨腾妻也。居豹房,宠冠一时,然终帝世无位号,其死当在世宗时。乾隆,盗掘姬墓,多获金宝,州官捕而获之,因作此诗示昌平牧煦堂侄。”由此可知,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江苏省武进区人刘煦堂来昌平区作知州,将乾隆年间发生的刘娘坟被盗案,讲给了在翰林院担任编修的叔叔刘嗣绾。刘嗣绾,著有《尚絅堂诗集》,他在诗集中记述此事并作咏叹诗一首,使后人得知刘娘坟在乾隆十三年被盗一事。
艺术形象
戏剧
刘娘娘和明武宗之间的罗曼史经过近三百年的传说演化,到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被艺人们改编成为京剧《游龙戏凤》的内容,将刘娘娘从乐户倡女演绎成为清纯的民间女子李凤姐。
文学形象
据清吴炽昌笔记小说《客窗闲话》所载朱厚照遗事,“帝在宣化,有女子李凤姐者,年十四五,有殊姿。其父设酒肆,以凤姐当垆。是时父适在外,帝微行而过之,见其丰神绰约,国色无双,不禁迷眩。入肆沽饮,凤姐送酒来,帝以为娼妓之流,突起抱入室。凤姐惊喊,帝急掩其口曰:‘朕为天子,苟从我,富贵立至。’先是凤姐恒梦身变明珠,为苍龙攫取,骇化烟云而散。闻言顿悟,任帝阖户解襦之,落红殷褥,实处子也。帝大悦。时李父闻喊趋救,门已闭矣,惟闻宝钗声颤,佩玉铿鸣,其女气促音嘶,若不胜强暴者。急奔告卡兵,蜂拥而入。见帝拔关出,兵士伏。叱令将凤姐归豹房,爵其父三品卿,赐黄金千两。欲封凤姐为嫔妃。命其自择,凤姐固辞曰:‘臣妾福薄命贱,不应显贵,恐于身为利。今以贱躯事至尊,曷胜荣幸之至。伏愿皇帝早回宫阙,以万几为念,则妾心安,较爵赏犹荣矣。’帝颔之,因睹凤姐玄衣玄裳,益显娇媚,故不强易宫装。凤姐于枕畔筵前委婉屡劝,帝乃择日还京,与凤姐并齐驱。至居庸关,风雷交作。凤姐睹关口所凿四大天王,怒目生动,眩晕坠马。帝亲扶之,急忙外退,驻跸行宫。视凤姐泣曰:‘臣妾自知福薄,不能侍宫禁。’请帝速回。帝曰:‘若是,朕忍弃天下,不忍弃爱卿,决不归矣。’凤姐一恸而绝。帝哀怜甚,命葬关山之上,宠以殊礼,用黄土封,一夜尽变为白,其英灵犹不敢受也。帝追念其言,奋然曰:‘小女子尚知以社稷为重,安忍背之。’遂还宫。正史载帝在豹房,百官交章劝谏皆不纳,畴知一微弱女子力能回天,书所云高明柔克耶?此功不可泯也。至今过关者,遥指白壤,艳谈其事。”
影视形象
大明宠妃,为何孤身葬于燕山脚下?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18
“游龙戏凤”的明武宗.新浪财经.2025-10-18
江山美人(1959).豆瓣电影.2025-10-18
《江山美人》《天下無雙》和《龍鳳店》,都是《游龍戲鳳》的故事.inf.2025-10-18
江山美人(1997).豆瓣电影.2025-10-18
金装四大才子 金装四大才子(2000).豆瓣电影.2025-10-18
机灵小不懂(2001).豆瓣电影.2025-10-18
剑出江南 (2003).豆瓣电影.2025-10-18
凤临阁(2004).豆瓣电影.2025-10-18
正德演义(2005).豆瓣电影.2025-10-18
回到明朝当王爷(2018).豆瓣电影.202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