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选

万青选(1818年~1898年),谱名啟甸,官名青选,字泉甫,号少畇,又号随庵,生于北京宛平,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祖籍为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清朝官员、书画家、水利家,为周恩来的外祖父。

1861年,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即于1862年卸任。1863年,他改任盐城县(今盐城)知县,至1865年卸任。1871年,他再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达4年多,至1874年卸任。1872年至1874年,他署理吴江县知县。1875年,他任震泽县知县,在震泽任职不久,他又被调到南京的江浦县任知县。1876年,他改任安东县知县,任期只有半年多;同年八月,他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也达4年多。1890年,他升任淮安府同知,官阶升至正五品,是分管水利的“里河同知”,驻节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1892年,他曾在淮安府里河同知任上代理一段时间的淮安知府。1894年到1897年,他任徐州府运河同知。1898年,万青选逝世。

万青选在清河知县任上,有两次军事功绩,五项政绩,乡人为他建了一座祀祠。他富收藏,精篆刻,工铁笔,虽当官而不废其习。其书法上溯秦汉,下及清贤,遍师众长,形成了典雅、恬穆、浑厚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工,法度俨然。

人物经历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起,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即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卸任。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他改任盐城县(今盐城)知县,至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卸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他再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达4年多,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卸任。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万青选署理吴江县知县。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他任震泽县知县,在震泽任职不久,他又被调到南京的江浦县任知县。他在江浦的任职比较长,而且政绩斐然。据江浦地方志记载:“旧有科派马草弊政,甫下车即申请裁草,勒石永禁,民德之。城内河房沟久塞,雨甚民居半为沮洳,青选捐廉疏浚。时浦口兴复同文书院,经费苦绌,适有充公房基田亩洲产三项,先后拨给为膏火资,通评立案,上林歌颂焉。”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万青选改任安东县知县,任期只有半年多;同年八月,他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也达4年多。万青选三次任清河县知县时间加起来长达10年之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二月,他升任淮安府同知,官阶升至正五品,是分管水利的“里河同知”,驻节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他曾在淮安府里河同知任上代理一段时间的淮安知府。那年他在为宿迁的黄铭庆捐田一事作《向善堂捐田碑记》的文末就注有“光绪十八年署淮安知府南昌万青选撰文”的字样。1894年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

从1861年任清河县知县,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前后有36年。他在清江浦(今淮安市区一带)的西北,运河北岸的十里长街置了家产,有房屋99间,占了整整一条街。1898年,万青选逝世。

主要影响

两大军功

清朝县官是一县的总管,其中包括清剿匪盗保平安,抗击外敌入侵的守土之职。“以和洽舆情为本”的万青选,在清河知县任上,先后两次为保一方平安而立了军功。

一次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初五,由农民起义演变为乱匪的“李成东窜马步悍贼来犯”,进攻清江浦,知县万青选和参将王靖在河北岸设防抵抗,“上圩开大炮,毙贼无算,清江获全辛,未再至一。”也就是说全部打退了犯匪,再也没有一个来侵扰,保卫了清江浦的安宁。

还有一次是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万青选第三次任清河知县期间,为保卫清江平安,他“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回二十余里”。这一年十二月安徽来的匪寇,渡过盐河,攻陷王营。万青选“亲督壮勇,檄五里庄乡练夹击,阵擒匪首任平六人,余匪溃遁”。又一次保卫了清河县城的平安。由此得到启发,万青选又“檄劝乡耆,遍筑圩砦”,在清河乡间筑土圩数十处,使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

五项政绩

钩稽疑狱

传记开头就记万青选“为治不尚覆(核)察,以和洽舆情为本,而钩稽疑狱必详审,再四核实乃也。”这就是说他一改封建衙门之风,审理案件认真仔细核查,以和谐融洽及舆论实情为根本,对疑难的狱中犯人的案件进行稽查,务必做到详细审查,再三再四核实后才判决。这在封建社会的县官中,实属难能可贵。

劝导棉桑

针对清河县农民单纯种植粮食的耕作制度,万青选以他曾在苏南吴江、震泽任知县的见闻,再以知县的身份“意与民休息,劝导棉桑,雇江南工师,教民机织”。就是出主意,想办法,让百姓休养生息,劝导农民引种经济价值高的棉花和桑树,从富裕的江南雇请技工师,教农民采棉纺纱、养蚕缫丝、织布织绸,走多种经营和学工、兴工之路。据老年人听祖上所说,当时从山阳县(即楚州区)的河下镇到清河县(即淮阴区)码头镇“户户皆闻织机声”。作为身处130多年前淮北贫穷落后地区的封建官员,万青选能够在社会比较安宁的情况下,自发地引导农民改变单一的耕作方式,推行种棉桑、兴纺织业的“苏北学江南”的创举,显现其非凡过人之处。

复浚文渠

“复浚”就是疏浚。据志书记载,原清江浦市区内有一条明代开挖的文渠,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万青选任清河知县时,文渠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水流不畅,水质又黑又臭。他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具文呈报驻节淮安府的漕运总督文彬,提出疏浚文渠的请求,并得到批准。他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民夫,疏浚了文渠,使原来浑浊的渠水变成清洁的饮用水。喝着清澈甘甜渠水的两岸民众,饮水不忘主持修渠的“父母官”,无不交口赞誉知县万青选的修渠功德。

修学宫礼器

按照知县首要的“教化百姓”职能,在军事上保一方安宁和生产上“劝导棉桑”的前提下,万青选十分重视维修学宫礼器,宣扬孔孟之礼和传承儒家文化。

设厂赈粥

据《万青选传》所载,清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清河县境内遭遇特大旱灾和蝗灾,秋禾焦枯,颗粒无收,灾民“道瑾相望”,万青选体察民情,特“请于漕督文彬,设厂赈粥,全活十余万人。”也就是挽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

一座祀祠

《万青选传》的最后一段记载:万青选“卒后十余年,邑人牒请大府,醵赀祠之。”对此,《淮阴风土记·东土圩门》篇也有记载:“山西会馆侧有万公祠,祀知县万青选。”在万青选逝世十余年后,乡人为缅怀军功和政绩显赫的知县万青选,清河乡绅和大户人家自愿出资专门修了万公祠(遗址在淮安市清浦区境内原大闸口东南的旧轮船站旁),以表后人对万青选的景仰与怀念之情。”

个人生活

万青选的祖父万廷兰,殿试为二甲第48名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顺天府怀柔县知县、署北路同知总办北路兵差、署顺天府通判、河间府献县知县、顺天府通州知州。他在任期间,淳风俗,息诉讼;建书院,修县志,兴文教;督修永定河工,革漕运之弊;免除百姓徭役负担。

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为官中河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或县处级官员。他曾署理淮安府外南同知,还担任过“桃北同知”。同知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官职,品级为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盐、粮、捕盗、江防、河工、水利、抚绥民夷等事务。他还历任清河等五县知县。清道光年间,治理过淮河、洪泽湖,是赫赫有名的治水专家。

万青选先后娶了两房夫人,元配是老家江西南昌的李氏,继室是清河(今淮安市区、淮阴区一带)乡间女子张氏。两房夫人共为万家生了18个儿子,14个女儿,长大成人的就有17位。周恩来的生母是继室张氏所生,在女性中排行十二,所以在万公馆内人们都称她“十二姑”。儿子万立钰为宿迁知县清朝书画家、篆刻家。

周恩来对万青选的了解与认识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说:我的“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我的外祖母是淮阴乡下农村妇女。因此,我的血液里还有农民的成份。”

1982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西花厅的家庭会议上讲家史,据周秉德记录,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外祖父姓万。江西人张勋的参谋长与我外祖父是一家人。我的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清河)县做知事及淮安知府30年,没有出过错,没有被裁下来。一般人都称赞他。”由此可见,万青选的官德与政绩,对周恩来是有一定影响的。

周恩来外祖父的为官之道.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4

清末治水专家万青选.中国水运网.2025-09-04

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书法欣赏.搜狐网.2025-09-04

周恩来与“陈家花园”之谜.人民网.2025-09-04

贪腐大案悬念迭起!廉政微短剧《万民清碑》今日全网上线,解锁清官断案新姿势.百家号.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