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伯利亚(俄语:ЗА́ПАДНАЯ СИБИ́РЬ;英语:West Siberia),位于北亚的最西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具有纬向自然带结构的地理区域。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该地区总人口为1510万。
西西伯利亚位于俄罗斯境内,它西界乌拉尔山脉,东界叶尼塞河,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滨喀拉海。南北长约2000千米,东西宽约1500千米。该地区早白垩世普遍接受滨浅海泥砂质沉积,晚白垩世海侵向南扩大,打通了北冰洋与特提斯海间的通道。西西伯利亚约80%的面积被西西伯利亚平原占据,全区90%的面积海拔不足100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内有丰富的森林、土地、矿产、水利等自然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秋明油田及库兹巴斯煤田就在该地区。该地区河流众多,其中最大的河流是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
西西伯利亚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人居住。从十三世纪初起,几乎整个阿尔泰都处在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统治之下。十六世纪末,俄罗斯人开始广泛地开拓西西伯利亚,之后建立了大量的城市,如秋明(1586年)、托洪尔斯克(1587年)、托木斯克州(1640年)等。在1891-1897年,大量人口向西西伯利亚迁移。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来到西西伯利亚区的有210万人。从1897-1917年,耕地面积扩大了1倍,达630万公顷。
西西伯利亚有六个俄罗斯主体,分别为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麦罗沃州。该地区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阿尔泰边疆区、鄂木斯克州和新西伯利亚州最为突出。主要生产硬粒小麦等。工业以采煤、黑色冶金、机器制造、化学工业、森林工业为主。该地区有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农业科技中心——俄罗斯农业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
历史
远古时期
西西伯利亚,尤其是山区阿尔泰及其邻近的诸山系和南部平原,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人居住了(在阿尔泰的古墓中,挖掘出古代阿尔泰人出色的绘画和雕刻品,以及熔铁炉和灌溉系统的遗迹)。
蒙古人统治时期
从十三世纪初起,几乎整个阿尔泰都处在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统治之下,成吉思汗之后,又落入了西部蒙古人——奥依拉特(卡尔梅克)人的准噶尔汗国汗国的统治之下。在奥依拉特人统治下的阿尔泰,曾是一个游牧和狩猎地区(带有极其原始的耕作业)。
沙皇统治时期
十六世纪末,俄罗斯人开始广泛地开拓西西伯利亚的密林带和草原带,即在西伯利亚汗国被叶尔馬克(公元1582年)和俄罗斯公国军队击溃之后。随着沙皇军队而走在他们前面的服役人员、产业家、商人,摆脱农奴制压迫的“自耕农”,“流浪者”和“猎人”也来到了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
俄罗斯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发这些陌生的土地;俄罗斯探险者们当时只能坐着不坚固的小船,经过荒凉的密林和几乎人迹罕至的地区向东移动了数千公里。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的中下游及其各支流两岸,俄罗斯人的城市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了,如秋明(公元1586年),托洪尔斯克(公元1587年),托木斯克州(公元1640年)等。在这些城市的周围,也出现了许多大小村落。渐渐地,俄罗斯人又开始垦拓森林草原和草原的邻近地区。
土著居民在俄罗斯人的影响下,在经济与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某些进步,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捕鱼工具,汉特人和曼西人有了最早的耕作业,并且推广到了鞭粗人和阿尔泰共和国人那里,发展了乳用养畜业,建造了俄罗斯式的较舒适的房屋。
同中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交通的发达。在十八世纪后半期以前,几乎全部货运和客运都用船舶沿都拉河(从秋明起)——托洪尔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到托木河顺路停泊后,去托木斯克州)进行,再经过恩科夫斯基连水陆路通到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各河流。随着俄罗斯人的南移,在那里建立了一系列的防线(如伊希姆防线、普列斯诺戈尔柯夫防线、额尔齐斯防线、柯雷万一邱兹涅茨防线)来保证当地的安全和货物转运。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起,驿道占了极重要的地位,而以西伯利亚地区(莫斯科)驿道为主,该驿道起初是沿秋明——托波尔斯克——塔拉——卡因斯克(现在的瓦列里安·古比雪夫)——柯雷万(在鄂毕河上)——托木斯克路线通过西西伯利亚再继续向东,不久后这条驿道不从秋明而改从其稍北面的鄂木斯克州至卡因斯克。
十八世纪(公元1728-1727年)时,在阿尔泰山和库拉伊尔山的东坡出现了当时可以说是巨大的采掘工业,起初这些工业曾属捷米多夫所有,不久(公元1747年)即变成了沙皇的私人财产而纳入了“皇室财库”。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曾建立了一系列冶炼银、锡、铜的工厂(柯雷万、巴尔瑙尔、苏宾斯克等)。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阿尔泰实质上是俄罗斯唯一的产银区。同时,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在个别的金产地也开始了采金,有了色石的加工(在阿尔泰山盆地区),而且闻名世界,也有了食盐和芒硝的开采(在库隆达)。在库兹巴斯建立了铸铁的生产(托木斯克州和古里耶夫的工厂),为阿尔泰共和国的采掘工业服务。
阿尔泰的采掘工业,过去建立在农奴制经济基础上。阿尔泰和附近地区的农民都被捆到工厂和矿山里去做工。拥有矿产和森林的4000万俄亩土地操在“皇室财库”的手里。其余几乎全部土地都算国家的;西西伯利亚的大部地区,尤其是大片的农耕地,没有地主,这使农民群众的生活稍轻松了些。在封建农奴制时期,该区采矿业和农业的开发以及交通的发展(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在西西伯利亚区的主要河流上出现了航运)促使这里成长了好些经济中心,特别是阿尔泰共和国的城市(巴尔瑙尔、比斯克)和南部草原农耕地带的城市(库尔干州、伊希姆、鄂木斯克),以及当时最主要的运输枢纽(秋明、托木斯克州)。而北方的一些城市则衰落了,特别是托博尔斯克;该城过去曾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最大中心之一。
资本主义时期
在资本主义时期,阿尔泰的采掘工场丧失了农奴制的那种廉价的强迫性的劳动力,而所有的技术又都是很原始的,因此生产的规模开始大大减缩,而到十九世纪末便几乎完全倒闭了。然而,正是这时开始了从俄罗斯欧洲部分向边区大规模移入农业移民的过程。尤其是在西伯利亚铁路(申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再向东)建成之后,在公元1891-1897年间,向西西伯利亚的移民众多。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来到西西伯利亚区的有210万人。移民的70%以上定居在阿尔泰共和国山前平原和库隆达地区,23%在森林草原的其余地区,7%开发密林地区。
在敷设铁路以前,到西西伯利亚地区区来的主要是中农,他们的经济已面临破产,被西伯利亚辽阔的土地所吸引而来到了这里。在二十世纪初,由于俄罗斯欧洲部分农业危机的尖锐化和运输条件的趋于便利,来到西伯利亚农村的主要是些雇农和贫农。然而即使在新的土地上,他们仍遭受着农村中富裕阶层的剥削。颇大部分的移民,特别是在后期,不能在新的地方定居下来,在彻底破产之后又返回故乡。移民过程的加强,使播种面积大大地扩散了:从公元1897-1917年,扩大了1倍,达630万公顷。春小麦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此外,也种有冬黑麦(占20-25%)和燕麦。养畜业也相当地发展了,在西西伯利亚区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谷物业和乳用养畜业地区。
被流放来西伯利亚地区的有革命一代的许多重要代表人物,从拉吉金夫到布尔什维克。他们对提高西伯利亚劳动大众的政治觉悟有巨大的影响,并在相当部分的群众中领导了俄罗斯这一地区的革命组织。他们对西西伯利亚区的那些科学与文化复兴的发展忽视过以大的作用。大量的西伯利亚谷物沿铁路西运,但不久,在俄国欧洲部分的中央黑土区和伏尔加河沿岸区各省的地主们施加的压力下,定出了特殊的运费率,因而西伯利亚谷物的运费就大大地提高了。但是尽管如此,西运(主要是运往波罗的海诸港口)和一部分运往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谷物仍继续增加着。从公元1901-1913年仅仅西运的谷物就增加了8倍多。在西西伯利亚区,奶油的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而基本上是输出国外(主要是输往欧洲市场)的。榨油业几乎全部掌握在富农分子的手里。
在当时以农业原料生产为主的西西伯利亚区的经济背景上,只在秋明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造船工业,并且只为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所在的北部地区的航运服务,因为在其他所有的航线上,航运几乎都是不发达的。在鄂木斯克州也出现了铁锭的生产。鄂木斯克和库尔干州也有铁路修配业。此外,在库兹巴斯的北部(安热罗苏贝斯克),有供铁路用的采煤业。西西伯利亚区1918年的工业生产量在俄国本来不大的工业总产量中只占到1%。
铁路的敷设促进了旧城市(鄂木斯克、库尔干、秋明)的成长和某些新城市(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即现在的新西伯利亚州)的出现。这些城市都分布在铁路沿线或鄂毕河沿岸,有水路和铁路互相连接(如巴尔瑙尔、比斯克),它们全都具有商业和行政中心的外貌(鄂木斯克州和托木斯克)。整个广阔的边区当时只有一座城市(托木斯克州)有高等教育机关;居民大部是文盲。一切非俄罗斯族居民当时的处境更加困苦,他们同时受着社会的和民族的压迫。当时,西伯利亚地区的许多经济命脉都操在外国资本的手里,这就更为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打碎了统治西伯利亚各民族的枷锁,并为各族人民开辟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早在公元1918年初,列宁就曾指出了开采库兹涅茨煤及俄罗斯共和国的其他自然资源对“……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巨大作用。公元1919年底在西伯利亚消灭了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之后,这一领域的整个经济开始了迅速的高涨。公元1920-1930年,在库兹涅茨焦煤与乌拉尔矿石相结合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乌拉尔库兹涅茨联合企业,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极重要的里程碑。与此同时,西西伯利亚区的库兹巴斯的煤炭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黑色、有色冶金和化学工业的强大中心。同时也出现了轻工业(特别是棉纺工业),敷设了大型的铁路粮(土西铁路是库兹巴斯西出的门户和通往戈尔诺绍里亚的支线)。随着农业集体化和稠密的国营农场及机器拖拉机站网的建立,在农村中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已在很大的面积上进行。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向日葵和甜菜的播种。耕作业大大深入了北部和山地地区。养畜业也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在战后年代里,西西伯利亚区进入了新的经济高涨的时期,虽然这里在某些生产方面还不够发达,但它的重工业和大宗商品工业的好些部门,都具有了全苏的意义。耕作业由于开发了大片生荒地与熟荒地而获得了巨大的意义。养畜业的产量大大地提高了。新的横向的南西伯利亚铁路及其他铁路(在最北部,在开垦荒地地区)的敷设开始了。西西伯利亚区生产的地理配置,根据进一步平衡分布的原则而发生了新的巨大的改进。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出现新的、更为广阔的远景。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西西伯利亚是北亚的最西部分,它西界乌拉尔山脉,东界叶尼塞河,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滨喀拉海。南北长约2000千米,东西宽约1500千米,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具有纬向自然带结构的地理区域。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千米。
地质
西西伯利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接受滨浅海泥砂质沉积,但往南出现陆相碎屑岩,说明海侵来自北冰洋,与特提斯海并不相连。晚白垩世海侵向南扩大,打通了北极海与特提斯海间的通道。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并夹有硅质岩,海盆边缘地带仍见到泥砂质及陆相沉积。
气候
西西伯利亚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度年较差,平均值在30℃以上。鄂木斯克州为38.4℃,叶尼塞斯克(Yeniseysk)39.8℃,气温日较差暖季大于冷季;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大体南缘300mm左右,北缘靠近北冰洋沿岸的迪克森不足300mm,其它地区都在400mm以上,但不足500mm。由于全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故气候还是比较湿润的。
总辐射和辐射差额值,基本上均呈纬向带状分布。就年平均总辐射来说,大约西西伯利亚南界为4.6×109J·m-2,北界为2.9×109J·m-2;无论冬夏均盛行西风,水汽的来源比较丰富。但从乌拉尔山脉向东逐渐减少,至勒拿河中游为最少。再向东因受到太平洋的影响,转为自西向东增多,夏季尤显。西西伯利亚风速,北冰洋沿岸平均4~5级,乌拉尔山东侧和叶尼塞河中游为2~3级,其它地区3~4级。
地形地貌
西西伯利亚约80%的面积被西西伯利亚平原占据,全区90%的面积海拔不足100m。
西西伯利亚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West Siberian Plain)位于俄罗斯中东部、西西伯利亚,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它介于叶尼塞河同乌拉尔山脉之间,北抵北冰洋喀拉海,南接哈萨克丘陵和阿尔泰共和国山区。南北延伸2500千米,东西宽1000~1900千米。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地势开阔平坦,中、北部一般海拔50~150米,南部及东部边缘海拔220~300米。平原上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沼泽连片。主要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其中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它是中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山脉(Ural Mountains)是西西伯利亚地区的西界,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奥尔斯克附近,大致呈南北走向,延伸2000多千米。宽40~150千米,是伯朝拉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同鄂毕河流域分水岭。山峰多呈浑圆或穹状。沉积岩、变质岩及火成岩均有分布。西坡较缓,东坡较陡。海拔一般在500~1200米。最高点纳罗达峰海拔1895米。自北向南可分为极地、亚极地、北、中、南五段。北部山势较高,由一系列近于南北向的平行岭谷组成。中乌拉尔山脉地势低平,最低处海拔仅350米,构成亚欧两洲间的重要通道。南部山体宽达150千米,由许多东北—西南和南北向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山脉,切割较强。北部地区河流注入北冰洋,中、南部地区多注入里海。
水文
西西伯利亚所有河流均流经喀拉海盆地(бассейну Карского моря),其中最大的河流是鄂毕河(Обь)和额尔齐斯河(Иртышом)。较小的河流有托姆河(Томь)、普尔河(Пур)、塔兹河(Таз)、托博尔河(Тобол)、卡通河(Катунь)、楚雷姆河(Чулым)、纳德姆河(Надым)、凯特河(Кеть)、瓦赫河(Вах)、比亚河(Бия)等。该地区有许多不同成因的湖泊:热喀斯特湖(термокарстовые)、冰碛湖(моренные)、牛轭湖(старицы)、索拉湖(ссоры и др)等。
鄂毕河
鄂毕河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由源出阿尔泰共和国山的比亚河及卡通河汇合而成。自东南向西北纵贯西西伯利亚平原,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鄂毕湾。河长4315千米(从卡通河源头算起),流域面积299万平方千米。托木河口以上为河流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及平原区,河谷及河漫滩较宽,左岸较陡,右岸平缓,水深2~6米。托木河口至额尔齐斯河口为中游河段,接纳丘雷姆河后,水量大增,河谷展宽至30~50千米,河漫滩宽广,河网稠密,水深4~8米。额尔齐斯河口至鄂毕湾为下游,河床宽3~4千米,临近河口处达10千米,水深一般10米以上。因鄂毕河年输沙量达5000万吨,形成了面积为4000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位于西西伯利亚,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阿尔泰共和国山脉南坡,沿阿尔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县以西进入哈萨克斯坦,后又进入俄罗斯,在汉特—曼西斯克附近汇入鄂毕河。是鄂毕河最大的支流。河长4248千米,流域面积16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河长633千米、流域面积5.7万平方千米。河口处年平均流量283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约950亿立方米。年均含沙量0.076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8.5万吨。中国境内年产径流量约114.7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西西伯利亚地区木材的总储量达700~800亿立方米。尤其以山地地区的森林最突出,这里集中了木材工业储量的41%以上。在该区最东南部(几乎接近卡豪河),冷杉属占50%,雪松占36%,白楊占8%,落叶松占4%,楓树和松树很少;但由此往西则相反,那里以落叶松(57%),雪松(27%)和冷杉(13%)占优势。在中部平原的原始密林区,树木最多,约占储量的45%,分布最广的是松林和雪松林,在南部密林地区占34%;而且这里除雪松和松树外,白楊和冷杉也特别多。
在该区的最北部密林地区,木材的工业储量不到4%;它們集中在稀林地区,开始是槭属和落叶松林,再向南是落叶松一松一雪松林。在向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木材的工业储量不及6%,这里以白楊为主,并混有毛白杨和松树,也有一部分雪松和槭树;在森林草原的松林内(这种松林在很大程度上像许多山地森林一样,具有水土保持的意义,尤其是康隆达的“带状林”)有为数不多的、但很珍贵的树种。几乎整个森林草原地区,都分布着小白褐和白桦林,即所谓西西伯利亚的“小劈材林”。
土地资源
西西伯利亚地区各地区土地资源都较丰富,除阿尔泰共和国外,其他五个联邦主体均拥有大量的耕地。其中,阿尔泰边疆区耕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高达2.8公顷;新西伯利亚州耕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21%,达37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公顷。
矿产资源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油气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约350×104km2。据美国HIS公司国际标准数据库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12月,盆地内已发现油气田为924个,其中油田为663个,气田及凝析气田为261个,具有“南油北气”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西西伯利亚有韦尔赫涅佐夫斯基保护区(Верхнетазовский заповедник)、格丹斯基保护区(Гыданский заповедник)、尤甘斯基保护区(Юганский заповедник)、小索斯瓦保护区(Малая Сосьва)等自然保护区。
人口
截至2012年,西西伯利亚总人口为1510万人,占俄罗斯人口的11.5%。
行政区划
西西伯利亚有六个俄罗斯联邦,分别为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麦罗沃州。
经济
第一产业
西西伯利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阿尔泰边疆区、鄂木斯克州和新西伯利亚州最为突出。西西伯利亚一向是俄罗斯著名的“粮仓”。西西伯利亚最主要的粮食产地是阿尔泰边疆区。该边疆区出产的几种特殊的硬粒小麦是生产意大利通心粉和加工优质面包粉的最佳原料。俄罗斯的牛奶和乳制品消费量较高,年人均消费为 235公斤,而阿尔泰边疆区则是俄罗斯重要的牛奶和乳制品产区,其乳制品以品种多、质量好而著称。主要乳制品有奶酪、黄油、酸奶、酸奶油、奶渣和奶粉等,其中奶酪的品种就多达上百种。
第二产业
西西伯利亚的工业以采煤、黑色冶金、机器制造、化学工业、森林工业为主。库兹巴斯煤田就在该地区,其煤是该国最廉价煤之一,几乎西西伯利亚地区所有的工业发电站都靠库兹巴斯煤田的煤来工作。 黑色及有色冶金确保西西伯利亚区机器制造业和五金工业对金属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两个部门的许多企业都属于该国最大企业之列。 森林工业在西西伯利亚区的经济中,也占有显著地位。伐木(包括全部当地耗用材在內)的年增长率几乎达到30%以上。主要的伐木中心集中在南部、中部密林带和东南山地地区。多采伐松树,但也采冷杉、雪松、毛白杨、白杨和落叶松。
第三产业
西西伯利亚的外贸集中在能源出口、化工和机械产品等,能源出口有石油出口、天然气出口等。阿尔泰共和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为化工和机械产品等,进口商品主要为食品和粮食原料、机械产品和化工产品,主要贸易伙伴为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韩国、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奥地利、德国、中国香港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阿尔泰边疆区出口货物主要为原木及其产品、原料、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等,进口货物主要是农产品、机器设备、非贵重金属和交通工具等。
克麦罗沃州与世界上近80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与非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贸易额占克麦罗沃州外贸总额的83.8%,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葡萄牙、英国和土耳其等;与独联体国家中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贸易额占克麦罗沃州外贸总额的97.3%。克麦罗沃州出口货物主要为燃料能源、冶金产品、化工产品和木材等,进口货物主要为机械产品和化工产品等。新西伯利亚州州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产品,包括核反应堆部件、电动机和电磁铁等;进口商品主要为汽车零件、过滤设备、矿山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食品和农业原料;主要贸易伙伴有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
鄂木斯克州进口商品主要为机器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产品及燃料,出口商品主要为化工、机器设备和食品等。托木斯克州出口商品主要为燃料能源、化工产品和木材等,进口货物主要为化工产品、机械产品和粮食及粮食原料等,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芬兰、哈萨克斯坦、中国、法国、乌兹别克斯坦、瑞士和乌克兰等。
社会事业
西伯利亚最大的农业科技中心——俄罗斯农业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就在新西伯利亚州市。该院是西伯利亚的农业科学中心,由30个研究所、两个国家育种站、13个研究所级实验站以及数十个试验生产型部门组成的大型农业科研综合体。拥有科研人员1576名,其中包括13名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11名农科院通讯院士和252名博士。研究范围包括育种、植物栽培、土壤改良、畜牧、兽医学、农业机械、农产品贮存和加工以及农村经济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自该院成立以来,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为俄罗斯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其培育的春小麦“新西伯利亚州”67号、101号和89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4~5吨;西伯利亚黑杂奶牛,个体年产奶量达5000公斤等。
风景名胜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拥有鄂毕河及额尔齐斯河的河源区、切马尔旅游区、乌斯季科克萨——别卢哈旅游区、丘亚草原和捷列茨科耶湖区等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乘船游览鄂毕河、乘坐西伯利亚雪橇、攀登别卢哈山、到捷列茨科耶湖区度假、观赏名胜古迹以及参观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均列为旅游项目,在发展生态旅游、风光旅游、休闲旅游、科考探险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新西伯利亚市,因一条街路有27个科研机构,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街道”。它是世界著名科学教育中心、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鄂毕水库岸边的针叶林中。内有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和博物馆、植物园。科技园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实施的项目,旨在将最新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相结合。
ЗА́ПАДНАЯ СИБИ́РЬ.bigenc.2025-08-19
Население и трудовые ресурсы.studfile.2025-08-19
西西伯利亚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9
西西伯利亚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9
乌拉尔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9
鄂毕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9
Ob River.geologypage.2025-08-19
额尔齐斯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9
走进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沈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