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荣光

秦荣光(1841年~1904年8月21日),初名载瞻,字炳如,号月汀,上海市陈行镇七图人,谥号“温毅”,人称“浦东大师”,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后裔,清末上海地区兴学的知名人士。

秦荣光17岁时补为县学的学生,54岁时补选为岁贡生,随后担任训导这一官职。戊戌变法后,秦荣光挪用秦裕伯祠的经费,依托聂氏宗祠开办启蒙学堂,另外还创建了6所私塾。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秦荣光和汤学钊周希濂等地方绅士捐钱建造三林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林书院改为学堂。秦荣光自行拟定学科科目,增设新的学科门类。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一日(1904年8月21日),秦荣光因病逝世。

秦荣光著有文集十卷、外集四卷、诗集六卷、《补晋书艺文志》四卷、学校志一卷、水利一卷、《同治上海县札记》八卷、《光绪南汇县志札记》二卷、《上海竹枝词》六卷、《陈行竹枝词》一卷、《梓乡文献录》四卷、《淮海支谱》一卷、《家传》一卷、《先芬咏》一卷。秦荣光曾因三林学堂办有成效,获圣旨嘉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秦荣光出生,17岁时补为县学的学生。

投身教育

秦荣光54岁时补选为岁贡生,随后担任训导这一官职。因为长子秦锡田在朝廷担任内阁中书、次子秦锡圭在翰林院任庶吉士,凭借儿子们的官职,获得了朝廷授予的五品封典。秦荣光投身教育事业四十多年,常常教导晚辈要注重实际行动、踏实做事,反对说空话、讲虚理。

秦荣光痛心科举考试的文字平庸浮滥,这类迂腐无用的学问毫无益处,又感慨农家子弟因无法上学,而缺少知识。戊戌变法后,秦荣光向县署呈文请求,在陈行、三林两地设立免费的义塾,并且挪用秦裕伯祠的经费,依托聂氏宗祠开办启蒙学堂,另外还创建了6所私塾。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秦荣光和三林的汤学钊、杨思的周希濂等地方绅士捐钱建造三林书院。书院课程规章仿照上海敬业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林书院改为学堂。时逢清廷尚未颁布学堂章程,秦荣光自行拟定学科科目,增设新的学科门类,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文分为经学、历史学、地理、算术四科,外文分英文、法文两科。第二年按照章程改定科目,并且添购仪器,教授物理化学知识,开辟操场,练习兵操,附设体育部。最终让三林学堂成为浦东新区地区一所初步具备一定规模、开设的学科门类齐全,并且能紧跟时代潮流、走在风气前列的重要学校。

对于三林、陈行、杨思三个乡中后续起来创办学校的人,秦荣光都尽力给予支持帮助,这三个乡的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到了二十多所。浦东的子弟上学变得方便,成才的人特别多。秦荣光担任南汇观涛书院山长时,捐献自己的薪俸,把这些钱全部用作奖励学生学业的费用。商约大臣吕海寰因为秦荣光兴办教育有功,向清朝朝廷上奏请求给予嘉奖。

心系黎民

光绪七年、八年(1881年、1882年),县里的棉花接连两年收成不好,百姓生活艰难。秦荣光向上海县署呈递申请,提议用县里储存的粮食收取少量利息,借给贫苦农户来缓解他们的紧急困境,这份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他又再次向省级官府呈递申请,才最终获得同意。后来遇到歉收年份,这种用积谷放贷救灾的做法就被当作惯例沿用下来。

秦荣光还和南汇区的康逢吉等人一起创办“保节会”,专门供养家境贫寒的寡妇。此外,他又提议在浦东新区地区设立“保赤局”(专门救助婴幼儿的机构)和“牛痘分局”(专门为儿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机构),让浦东的孩童能就近看病,解决就医不便的问题。

对于盐巡的船只进入浦东地区后,向百姓勒索钱财、抢劫物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以及“厘卡司”的巡营故意刁难、阻拦商贩的行为,秦荣光多次请求将这些欺压百姓的机构或人员裁撤掉。当盐枭骚扰百姓时,秦荣光就联合陈行、三林、杨思三个乡的力量,组建商团(由商人出资组建的自卫团体)和民团(由民众组建的自卫团体),保护地方安宁。

逝世

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一日(1904年8月21日),秦荣光因病逝世。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思想主张

秦荣光反对说空话,注重实际行动。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秦荣光死后门人私谥“温毅”,铸铜像,立于陈行镇西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林学堂建温毅图书馆,以此纪念秦荣光。

获得荣誉

秦荣光以三林学堂办有成效,获圣旨嘉奖。

他是《沪谚》选编者,还是造桥“精算师”丨闵行情.腾讯网.202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