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绿翠青蛇(拉丁学名:Ptyas doriae),别名青竹标、纯绿豹斑蛇属,是游蛇科鼠蛇属的无毒蛇,因其背部纯绿色而得名。其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绿春县、腺茉莉。其栖息于海拔600-1780米的农耕区。
纯绿翠青蛇体型修长,吻鳞较大,覆盖整个吻端,后接2枚鼻间鳞。通身背鳞15行,鳞片近似不规则的六边形,鳞尖向后下方倾斜,并呈覆瓦状排列,背中央3-5行起棱;腹鳞172片;肛鳞完整;尾下鳞81对。通身背面纯绿色,前面为深绿色,腹部白色,尾腹面黄白色。纯绿翠青蛇以小鼠和蛙类为食,繁殖方式为卵生。
2011年,纯绿翠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2023年,纯绿翠青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年,其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保护等级为易危(VU)。
名称由来
纯绿翠青蛇因背部纯绿色而得名。
分类
纯绿翠青蛇是鼠蛇属(Ptyas)下一种。截至2025年,根据物种2000,该属下有8种,余下7种分别是黑网乌梢蛇/黑网豹斑蛇属(Ptyas carinata)、乌梢蛇/乌梢鼠蛇(Ptyas dhumnades)、灰鼠蛇(Ptyas korros)、翠青蛇/翠青鼠蛇(Ptyas major)、滑鼠蛇(Ptyas mucosa)、横纹翠青蛇/横纹豹斑蛇属(Ptyas multicinctus)、黑线乌梢蛇/黑线鼠蛇(Ptyas nigromarginata)。
形态特征
纯绿翠青蛇体型修长,吻鳞较大,覆盖整个吻端,后接2枚鼻间鳞。通身背鳞15行,鳞片近似不规则的六边形,鳞尖向后下方倾斜,并呈覆瓦状排列,背中央3-5行起棱;腹鳞172片;肛鳞完整;尾下鳞81对。通身背面纯绿色,前面为深绿色,腹部白色,尾腹面黄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纯绿翠青蛇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绿春县、腺茉莉。
栖息环境
纯绿翠青蛇栖息于海拔600-1780米的农耕区,或栖息于被雨林覆盖的环境。其在砍伐和燃烧后的耕作物周围以及村庄附近经常遇到。在印度,该物种常栖息在森林或丘陵的环境中。
生活习性
纯绿翠青蛇以小鼠和蛙类为食。其是昼夜性动物。在印度,3月至10月之间较活跃。其是无毒蛇。
繁殖方式
纯绿翠青蛇属于游蛇科下一种,游蛇科蛇类交配期间,雄性蛇一般会先循着雌性蛇释放的信息素进行定位追踪,交配时,雄性蛇会先与雌性蛇排成行或在其身上绕圈进行身体接触,当尾巴对齐时便尝试进行交配。该科蛇类一般为卵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纯绿翠青蛇的种群数量较少,因其栖息地遭到破坏而面临濒危。
保护等级
2011年,纯绿翠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纯绿翠青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3年,纯绿翠青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保护等级为易危(VU)。
Ptyas doriae.物种2000官网.2025-08-27
纯绿翠青蛇/纯绿鼠蛇.物种2000官网.2025-09-03
Cyclophiops doriae.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8-27
纯绿翠青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27
Ptyas doriae.iucnredlist.2025-08-27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5-08-27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的公告.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2025-08-27
Thamnophis cyrtop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6-26
Ptyas doriae Boulenger, 1888.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