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英文名:Qinglong Ershisidao Guai;古称“鸦关”,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是中印公路中的一段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南郊,距县城1千米处的莲城镇五一村半官坡。该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四道拐也成为了“抗战生命线”。
明清时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旁岩壁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等石刻。二十四道拐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上将J.W.史迪威受任美国军队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负责保证滇缅公路的运输。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对二十四道拐的维修任务。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从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2006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批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建成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由二十四道拐公路、观景台、安南古城等景点组成;同年,二十四道拐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晴隆二十四道拐,属高原亚热带温凉湿润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而集中,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修建在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全程约4千米,有效路面宽约6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计有24个弧形拐弯。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转轴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二十四道拐公路依山而建、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设计精巧、匠心独具。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是由大石砌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但美国军队墙、美军车站等遗迹仍保持完好。晴隆县县在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二十四道拐景区,景区内建成了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介绍展示晴隆抗战文化、筑路往事、高校西迁、盟军援助等历史事件。
建设沿革
抗战时期
1927年,晴隆人马怀冲时任贵州省路政局长,主持该段道路踏勘、修凿。工程断断续续,直到日寇扩张加剧、东亚局势骤变,大规模修筑才加快启动。
二十四道拐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上将J.W.史迪威受任美国军队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负责保证滇缅公路的运输。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对二十四道拐的维修任务。二十四道拐公路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国、缅甸和印度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从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四道拐,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后
2006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批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建成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由二十四道拐公路、观景台、安南古城、美国军队加油站、马帮山寨、史迪威小镇等景点组成。同年,二十四道拐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南郊,距县城1千米处的莲城镇五一村半官坡。明清时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旁岩壁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
气候
晴隆二十四道拐,属高原亚热带温凉湿润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而集中,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
道路特征
晴隆二十四道公路修建在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全程约4千米,有效路面宽约6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计有24个弧形拐弯。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二十四道拐公路依山而建、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设计精巧、匠心独具。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是由大石砌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但美国军队墙、美军车站等遗迹仍保持完好。
景区景点
晴隆县在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二十四道拐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游客体验,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景区内建成了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介绍展示晴隆抗战文化、筑路往事、高校西迁、盟军援助等历史事件。
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图文资料、复原场景,展现了那段抗战岁月。军车模型、文件书信等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与壮烈。展厅尽头的沙盘模型还原了当年公路抢修的场景:日寇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工人们冒着炮火争分夺秒地填埋弹坑。展览馆运用3D、VR等技术,采用主展区、体验区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晴隆县还以二十四道拐景区为核心,串联起全县文旅资源,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如今,晴隆绿茶、沙子镇辣子鸡等“黔货”沿道出山;阿妹戚托小镇的非遗舞步、彝族火把节沿公路绽放;山地跑、汽车拉力赛等赛事让险道变身“体育+旅游”体验场,2024年,二十四道拐景区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性收入670万余元。二十四道拐已成为晴隆旅游的新地标。
历史记忆
二十四道拐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拍摄于1945年3月26日,作者为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图片刊载于当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六期上,随后被世界各大媒体转载,二十四道拐因其特殊形象,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显著标志,成为反法西斯主义阵线国家团结御敌的重要象征。
照片中:满载物资的美军十轮大卡车,组成长长的车队,沿着一条拐了20多道弯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缓爬行。这张照片于1945年3月26日,由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在公路对面的山上拍下,首次刊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醋瓶子乔的战争——史迪威的缅甸战役》封面,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
2002年3月,滇缅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登上晴隆县山顶——24道盘旋的弧线与手中泛黄的老照片画面完美重合。
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2974名晴隆县民众手持火炬,举行了重走英雄路的活动,二十四道拐公路上却亮起了点点星火,火焰随着人流前行,如同一条蜿蜒在二十四道拐上的火龙。
2020年11月,时年九十多岁的蒋印生老人在家人陪同下重访二十四道拐。再次深情凝望这条当年驾车途经的“历史的弯道”时,老人触摸着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告慰战友:“这是属于我们南侨机工和全体海外侨胞和华人华侨的光荣。”年轻的蒋印生是在印度报名加入第9批南侨机工服务团,成为3200多名南侨机工中的一员,担任重型卡车驾驶员,承担军用物资运输任务。
2025年5月,当400名师生徒步22公里山路来到二十四道拐,年轻学子李俊慧在作文里写道:“疲惫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先辈的坚韧。”
文化纪念
电视剧
2015年,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央视播出。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悲伤、凝重的气氛中开始。刘小锋饰演的男主人公梅松,在长沙会战前线失去一臂后回到老家晴隆,执行保护“二十四道拐”公路和盘江铁桥的艰巨任务。面对日军的疯狂轰炸、日本特工的暗中破坏和当地复杂的工作环境,梅松团结了共产党人,协调了援华美国军队,消弭了当地土匪等不确定隐患,让“二十四道拐”在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印记。
歌曲
2017年2月,颜振豪发行了专辑《我在兴义等你》,该专辑创作时间跨度大,所代表的区域文化更是有所不同,《二十四道拐》是收录在该专辑中的一首歌曲。
微电影
2015年8月8日,2015年贵州·晴隆让世界惦记“24道拐”全国微电影采风创作活动启幕仪式在安南古城广场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全国百所大学的200多名微电影创作团全体人员以及晴隆干部群众共同参加了启幕仪式。
2012年11月8日,江汉大学首部高清数字电影《二十四道拐》在经开万达影城火热献映,这部历时20个月长达71分钟的独立电影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与观众见面。出席首映礼的有教育学院院长孔晓东、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光敏、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黄渭,以及教育学院媒体技术系的各位老师们和医学院和机电学院的老师们。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黄渭老师还在首映礼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该片是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091班学生聂涛承担的校大学生科研重点课题“用单反拍摄高清影片《二十四道拐》”的科研成果,由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学生聂涛、刘瑞拍摄制作完成,整个剧组除由教育学院学生组成外,还包括了江汉大学另5个学院的学生。该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感人故事,深刻阐释了现代大学生对于爱情亲情的理解。该片利用单反相机拍摄完成,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难关,在摄制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纪录片
2013年12月15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二战史研究会、八一电影制片厂与晴隆县、贵州向黔进集团联合编制的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二十四道拐纪实》,在京举行签约仪式。该片以滇缅公路延伸线——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二十四道拐”为切入点,用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书籍作品
2005年初,陈亚林与人合作推出《24道拐——历史的弯道》一书。
主办赛事
2015年10月9日,“多彩贵州”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赛拉开帷幕。本次大赛也是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辆赛车及车手汇聚于晴隆,分别展开24道拐汽车爬坡赛、史迪威小镇场地障碍赛、普晴林场森林越野赛角逐。
此次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旅游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事将持续两天,来自各地选手将分别在24道拐汽车爬坡赛、史迪威小镇场地障碍赛、普晴林场森林越野赛等赛事上展开角逐。同时,赛事分为轿车类和越野车类比赛,其中轿车类24道拐汽车爬坡赛设A组(四驱车组)和B组(两驱车组)两个组别,中国知名车队30辆赛车参赛,并在普晴林场赛道开展穿越体验;越野赛类举行24道拐汽车爬坡赛、普晴林场森林越野赛、史迪威小镇场地障碍赛三项赛事活动,分量产组、改装组和巾帼组三个组别共90辆车参赛。
建设意义
二十四道拐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民族的生存,无论是奋战在前线的战士,还是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民众,都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海外华侨捐献物资,中国民众踊跃参军。这种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能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它也见证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国人民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之抗争。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的筑路工人、司机以及普通民众,为了保障这条生命线的畅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日军视二十四道拐为眼中钉,多次派飞机自河内起飞实施轰炸,司机和押运人员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毫不退缩,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这种精神与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是一脉相承的。
二十四道拐同样见证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争,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我们从未放弃过胜利的希望。就像在二十四道拐上行驶的车辆,尽管道路崎岖险峻,但始终朝着目标前进。这种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二十四道拐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到这里,其中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重走二十四道拐,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学生团体也将这里作为研学基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更需要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迎难而上。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必胜信念,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危机面前挺身而出,以生命守护生命;在科技攻关前沿,科研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用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二十四道拐,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过去的峥嵘岁月,也将激励着我们创造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不懈奋斗。
荣誉奖项
晴隆二十四道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02
抗战中的贵州地名 | 二十四道拐:黔山烽烟中的历史弯道.贵州省民政厅.2025-09-02
探寻“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贵州省民政厅.2025-09-02
晴隆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02
抗战生命线 文旅新地标——走进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景区.抗战生命线 文旅新地标——走进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景区.2025-09-02
《二十四道拐》:一条路的抗日传奇一曲中美盟军的赞歌.人民网.2025-09-02
晴隆二十四道拐:“无名英雄路”的星火记忆.环球网国内.2025-09-02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5-09-02
全国微电影采风创作活动在晴隆拉开序幕.今日头条.2025-09-02
江汉大学学生作品《二十四道拐》献映万达影城.江汉大学教育学院.2025-09-02
晴隆深度打造二十四道拐文化品牌(图).亮点黔西南.2025-09-02
二十四道拐:寻找被遗忘的抗战生命线 以沉默之石证和平之贵.今日头条.2025-09-02
“多彩贵州”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拉开帷幕.贵州省体育局.2025-09-02
从二十四道拐看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2025-09-02